拉丁学名:Punctatisporites triassicus Schulz, 1964
中文名:三叠圆形光面孢
描述:赤道轮廓圆形,直径40-45μm,三射线细,长为孢子半径的1/2-2/3,有时不等长,末端尖;外壁厚1-2μm,表面具粗糙的内斑点状纹饰,轮廓线平滑。
产地层位:我国各地, 中生界多有分布。
时代产地:全球/古生代—第三纪
拉丁学名:Obtusisporis cf. canadensis Pocock, 1970
中文名:加拿大褶缝孢(比较种)
描述:赤道轮廓三角形,边微凹—直,角部锐圆,大小47μm;三缝,射线具粗厚的唇,强烈高起,达于赤道;外壁两层,外壁外层厚约1.5μm,表面光滑,内层较薄,内层与外层间具虫蚀状、壕沟状的空洞,空洞宽约1.5μm,间距约2-4μm,微弯曲,多少呈放射状延伸构成极不完整的网状。
产地层位:安徽当涂, 姑山组。
时代产地:北半球/侏罗纪—第三纪
中文名:三叠圆形光面孢
描述:赤道轮廓圆形,直径40-45μm,三射线细,长为孢子半径的1/2-2/3,有时不等长,末端尖;外壁厚1-2μm,表面具粗糙的内斑点状纹饰,轮廓线平滑。
产地层位:我国各地, 中生界多有分布。
时代产地:全球/古生代—第三纪
拉丁学名:Obtusisporis cf. canadensis Pocock, 1970
中文名:加拿大褶缝孢(比较种)
描述:赤道轮廓三角形,边微凹—直,角部锐圆,大小47μm;三缝,射线具粗厚的唇,强烈高起,达于赤道;外壁两层,外壁外层厚约1.5μm,表面光滑,内层较薄,内层与外层间具虫蚀状、壕沟状的空洞,空洞宽约1.5μm,间距约2-4μm,微弯曲,多少呈放射状延伸构成极不完整的网状。
产地层位:安徽当涂, 姑山组。
时代产地:北半球/侏罗纪—第三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