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名:Zosterophyllum sinense Li et Cai
中文名:中国工蕨
形态描述:植物体直立部分,高约20cm,大致可分为近于地表的拟根茎部分,向上丛状生长的较长的立轴部分和顶端的囊穗部分。拟根茎部分主要由一匍匐于地面可能作假合轴式分枝的横走轴,和自其生长的许多盘根错节的H型分枝组成。横走轴较其上的立轴略粗,其伸入地下的部分不明,立轴部分仅在近基部作少许两歧式或近似下行螺旋叉轴式分枝,较高部分无分枝现象;立轴保存为扁平状,自下而上到褒穗基部12~14cm长,粗度无何变化,约1.5mm宽,轴面平滑,仅具少数细纵纹,在正中部分偶有一条很细的(约0.01mm宽)纵脊出现,可能代表其中央维管束所在。最高部分的囊穗,除在囊轴基部偶有分叉出现外,均为单穗顶生;囊穗长3.5~5cm,5~7mm宽,由10~15个放射状或螺旋式排列的孢子囊组成。通常位于囊穗下部孢子囊排列较紧,下部较松,但也有全部比较松散或全部比较紧密的。孢子囊侧视,长卵形至麦粒形,大致7mm长(连囊柄),2mm宽,正视远轴面呈宽勺形,瓢形至铲形,一般3.6~4.2mm长,最宽处在全长的1/3处,3.2~3.7mm宽,前端宽圆,中部以下渐狭缩成三角形,最后无明显界线地人于囊柄部分;囊柄细而长,约1mm粗,3~3.2mm长,以很小角度斜生于穗轴上;孢子囊表面具极细的放射状线纹,近囊柄部分偶有一很细纵沟出现,全缘式切向裂缝明显,有时在前缘的裂缝附近保存为突脊状(约0.02mm宽)的加厚带。囊穗顶端的孢子囊往往较为细长,正视约2.5mm宽,4mm长。解剖构造及孢子形态不明(李星学和蔡重阳,1977)。
时代产地:广西苍梧县石桥,石桥群中下部;早泥盆世。
来源:中国化石蕨类植物
中文名:中国工蕨
形态描述:植物体直立部分,高约20cm,大致可分为近于地表的拟根茎部分,向上丛状生长的较长的立轴部分和顶端的囊穗部分。拟根茎部分主要由一匍匐于地面可能作假合轴式分枝的横走轴,和自其生长的许多盘根错节的H型分枝组成。横走轴较其上的立轴略粗,其伸入地下的部分不明,立轴部分仅在近基部作少许两歧式或近似下行螺旋叉轴式分枝,较高部分无分枝现象;立轴保存为扁平状,自下而上到褒穗基部12~14cm长,粗度无何变化,约1.5mm宽,轴面平滑,仅具少数细纵纹,在正中部分偶有一条很细的(约0.01mm宽)纵脊出现,可能代表其中央维管束所在。最高部分的囊穗,除在囊轴基部偶有分叉出现外,均为单穗顶生;囊穗长3.5~5cm,5~7mm宽,由10~15个放射状或螺旋式排列的孢子囊组成。通常位于囊穗下部孢子囊排列较紧,下部较松,但也有全部比较松散或全部比较紧密的。孢子囊侧视,长卵形至麦粒形,大致7mm长(连囊柄),2mm宽,正视远轴面呈宽勺形,瓢形至铲形,一般3.6~4.2mm长,最宽处在全长的1/3处,3.2~3.7mm宽,前端宽圆,中部以下渐狭缩成三角形,最后无明显界线地人于囊柄部分;囊柄细而长,约1mm粗,3~3.2mm长,以很小角度斜生于穗轴上;孢子囊表面具极细的放射状线纹,近囊柄部分偶有一很细纵沟出现,全缘式切向裂缝明显,有时在前缘的裂缝附近保存为突脊状(约0.02mm宽)的加厚带。囊穗顶端的孢子囊往往较为细长,正视约2.5mm宽,4mm长。解剖构造及孢子形态不明(李星学和蔡重阳,1977)。
时代产地:广西苍梧县石桥,石桥群中下部;早泥盆世。
来源:中国化石蕨类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