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名:Nilssoniopteris beyrichii (Schenk) Nathorst
中文名:贝氏尼尔带羽叶
形态描述:羽叶带状,长度不明,宽 1.2~2.5 cm,两侧边缘近于平行。中轴直,宽约 2 mm,表皮有短而细的横脊。叶膜着生与中轴两侧,几不压轴,不分裂。叶脉平行,以近直角从中轴两侧伸出,少数叶脉分叉一次,有的叶脉在不到半途就消失,甚至有极少数与相邻脉联合为一。叶脉中等粗,突出于叶膜表面,每厘米宽有 20 条左右的叶脉。上下角质层均较厚。上表皮脉路略显。脉路细胞长方形,长约 50 µm,宽 25 µm。脉间区细胞方形、三角形或不规则四边形。垂周壁强烈弯曲,呈“Ω”形。其环顶常有加厚。角质层表面较光滑,未见毛状基痕和气孔器。下表皮脉路和脉间区分明。脉路宽约 100 µm,由 3~4列纵向壁加厚细胞组成。脉路细胞排列整齐,但其横向壁不显。脉间区细胞方形、长方形、三角形、不规则形等,垂周壁波状弯曲或弯曲为“Ω”形。下表皮脉间区有气孔带。气孔带宽400~500 µm。气孔器分布不均,排列不规则,局部较密集出现。气孔器椭圆形,口孔方向不定。保卫细胞半圆形,加厚强烈;外缘平滑,加厚更强烈,内缘加厚相对较弱,有时在口孔边缘出现强烈加厚边。两个保卫细胞联合成直径 30 µm 的近圆形,但在两极中央亦有空缺。有时气孔器不垂直叶膜表面,保卫细胞加厚不均匀。两个副卫细胞的内缘被保卫细胞加厚部分覆盖,副卫细胞外形上似括号,出露部分较窄,加厚弱或不加厚,有时表面有微粒状角质加厚。副卫细胞的外缘垂周壁加厚,有时具“U”形弯曲,“U”形弯曲的顶部往往加厚。更多见的是外缘垂周壁有发育向外伸出的刺。刺长约 5 µm,间距 10~15 µm,每一副卫细胞外缘有 8~10个刺(邓胜徽,1995)。
时代产地:内蒙古霍林河盆地,霍林河组第14、17号煤层顶板;早白垩世。
来源:中国化石裸子植物
中文名:贝氏尼尔带羽叶
形态描述:羽叶带状,长度不明,宽 1.2~2.5 cm,两侧边缘近于平行。中轴直,宽约 2 mm,表皮有短而细的横脊。叶膜着生与中轴两侧,几不压轴,不分裂。叶脉平行,以近直角从中轴两侧伸出,少数叶脉分叉一次,有的叶脉在不到半途就消失,甚至有极少数与相邻脉联合为一。叶脉中等粗,突出于叶膜表面,每厘米宽有 20 条左右的叶脉。上下角质层均较厚。上表皮脉路略显。脉路细胞长方形,长约 50 µm,宽 25 µm。脉间区细胞方形、三角形或不规则四边形。垂周壁强烈弯曲,呈“Ω”形。其环顶常有加厚。角质层表面较光滑,未见毛状基痕和气孔器。下表皮脉路和脉间区分明。脉路宽约 100 µm,由 3~4列纵向壁加厚细胞组成。脉路细胞排列整齐,但其横向壁不显。脉间区细胞方形、长方形、三角形、不规则形等,垂周壁波状弯曲或弯曲为“Ω”形。下表皮脉间区有气孔带。气孔带宽400~500 µm。气孔器分布不均,排列不规则,局部较密集出现。气孔器椭圆形,口孔方向不定。保卫细胞半圆形,加厚强烈;外缘平滑,加厚更强烈,内缘加厚相对较弱,有时在口孔边缘出现强烈加厚边。两个保卫细胞联合成直径 30 µm 的近圆形,但在两极中央亦有空缺。有时气孔器不垂直叶膜表面,保卫细胞加厚不均匀。两个副卫细胞的内缘被保卫细胞加厚部分覆盖,副卫细胞外形上似括号,出露部分较窄,加厚弱或不加厚,有时表面有微粒状角质加厚。副卫细胞的外缘垂周壁加厚,有时具“U”形弯曲,“U”形弯曲的顶部往往加厚。更多见的是外缘垂周壁有发育向外伸出的刺。刺长约 5 µm,间距 10~15 µm,每一副卫细胞外缘有 8~10个刺(邓胜徽,1995)。
时代产地:内蒙古霍林河盆地,霍林河组第14、17号煤层顶板;早白垩世。
来源:中国化石裸子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