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名:Brachyphyllum ningshiaense Chow et Tsao, 1977
中文名:宁夏短叶杉
形态描述:枝压扁,宽 6~7 mm,长 50 mm 以上,未保存完全。叶螺旋状排列,呈 5/13 叶序,宽鳞片状,不具稜脊,紧贴枝轴,包裹了枝轴的一半以上,顶端呈 135°~150° 左右的钝角,与轴分离并覆盖着上面一枚叶的基部。叶缘薄。叶近轴面呈低矮的三角形,高仅 0.7 mm 左右;远轴面宽度(7~9 mm)大于长度(6~7 mm),表面上有许多由下陷气孔器组成的清晰纵沟纹。沟纹彼此近平行,向叶顶端聚敛。角质层厚。上表皮无气孔器,由垂周壁加厚显著的纵长细胞(30~70 µm 长,20~30 µm 宽)成行排列而成,顶端角质层薄,呈浅色缘边状,着生部位细胞呈方形或横宽形,角质加厚。下表皮气孔器大致排列成纵向单行,有些气孔分布不甚规则。气孔行低于行间细胞。气孔行间相隔最多为 6 个细胞,间距宽窄颇有变化。行内气孔器一般相距2~4 个细胞,常见两气孔器紧靠,但并不共有副卫细胞,每 1 mm 内有 5~10 个。气孔器单唇型。保卫细胞下陷。孔缝方向不规则。副卫细胞 6~9 个(7~8 个较常见),形状彼此相同,较均匀地角质增厚并联合成一个宽 75~125 µm,有时高可达 150 µm 的圆一椭圆形的隆起的环。周围细胞不明显。下表皮细胞形状大体一致。气孔行间以长方形(15~40 µm 长,10~20 µm宽)为主;行内细胞宽常大于长(长 10~20 µm,宽 20~40 µm,靠近气孔器的形状略有变异。两者表壁均增厚,但不形成乳突;垂周壁加厚显著,最厚处达 10 µm 以上。在基部细胞角质化程度较弱,呈正方形(直径 15~20 µm)或呈横宽形(长 10~15 µm,宽 20~30 µm)(周志炎、曹正尧1977)。
时代产地:甘肃酒泉老君庙县,中沟组上部;宁夏泾源县下杨南,六盘山群第五段;早白垩世。
来源:中国化石裸子植物
中文名:宁夏短叶杉
形态描述:枝压扁,宽 6~7 mm,长 50 mm 以上,未保存完全。叶螺旋状排列,呈 5/13 叶序,宽鳞片状,不具稜脊,紧贴枝轴,包裹了枝轴的一半以上,顶端呈 135°~150° 左右的钝角,与轴分离并覆盖着上面一枚叶的基部。叶缘薄。叶近轴面呈低矮的三角形,高仅 0.7 mm 左右;远轴面宽度(7~9 mm)大于长度(6~7 mm),表面上有许多由下陷气孔器组成的清晰纵沟纹。沟纹彼此近平行,向叶顶端聚敛。角质层厚。上表皮无气孔器,由垂周壁加厚显著的纵长细胞(30~70 µm 长,20~30 µm 宽)成行排列而成,顶端角质层薄,呈浅色缘边状,着生部位细胞呈方形或横宽形,角质加厚。下表皮气孔器大致排列成纵向单行,有些气孔分布不甚规则。气孔行低于行间细胞。气孔行间相隔最多为 6 个细胞,间距宽窄颇有变化。行内气孔器一般相距2~4 个细胞,常见两气孔器紧靠,但并不共有副卫细胞,每 1 mm 内有 5~10 个。气孔器单唇型。保卫细胞下陷。孔缝方向不规则。副卫细胞 6~9 个(7~8 个较常见),形状彼此相同,较均匀地角质增厚并联合成一个宽 75~125 µm,有时高可达 150 µm 的圆一椭圆形的隆起的环。周围细胞不明显。下表皮细胞形状大体一致。气孔行间以长方形(15~40 µm 长,10~20 µm宽)为主;行内细胞宽常大于长(长 10~20 µm,宽 20~40 µm,靠近气孔器的形状略有变异。两者表壁均增厚,但不形成乳突;垂周壁加厚显著,最厚处达 10 µm 以上。在基部细胞角质化程度较弱,呈正方形(直径 15~20 µm)或呈横宽形(长 10~15 µm,宽 20~30 µm)(周志炎、曹正尧1977)。
时代产地:甘肃酒泉老君庙县,中沟组上部;宁夏泾源县下杨南,六盘山群第五段;早白垩世。
来源:中国化石裸子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