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名:Rhipidiocladus mucronatus Lee et Yeh, 1980
中文名:短尖扇杉
形态描述:整个侧枝系统分枝情况不明。末三级枝(主轴?)平滑,未见残留的叶基座和叶痕,宽2 mm。末二级枝宽 1.5 mm,其上叶的排列呈现节奏性的疏密和间隔,排列紧密的近似掌状,稀疏的则呈两列状。末级小枝宽也约 1.5 mm,顶端簇生叶 5 枚,其中一枚先出叶小。在末二级枝的顶端,最后萌出的具两列状叶的长枝下部有时也见先出叶一枚。叶交互对生,在末二级枝上一般伸出后即扭转向侧方,和轴成 70°~90° 角,但在末二级和末级枝顶端则成对地斜向前伸,并排列较紧密。在末二级枝和末级小枝上均具叶基座。叶脱落处可见微微隆起的叶痕。芽鳞对生,在萌生枝条的基部有时可见。顶芽尖。叶直,披针形,基部狭细,最宽处在中下部,向前方渐渐狭细,顶端收缩成一钝尖至见的顶端;短尖头存在。在末级枝顶端的叶常较短而宽,呈长椭圆形,顶端也较钝。在末二级枝上,叶基座下延至下面第二对叶的叶基座之上。叶片长可达 25~28 mm,宽 4~5 mm(先出叶仅 6~9 mm 长,3.5 mm 宽),表面平,全缘。中脉细。气孔带细线形,靠近中脉两侧各有一条。叶背面角质层厚约 1.5 µm,其上可见中间脉路、两条侧位的气孔带和宽的边缘带。中间脉路上可见规则的长方形细胞(10~30 µm×20~80 µm),规则地排列成约 20 纵行;在叶的下延部分,细胞较狭长(在 30~90 µm 之间)。边缘带(特别是近叶缘部分)所含的表皮细胞形状和大小与脉路上的相近,只是常较短宽,有时近正方形(直径大体在 15~30 µm 之间),也呈纵行排列。所有细胞的垂周壁直,表壁上无角质乳突或其他增厚现象。气孔带很狭,在每一横断面上仅可见到 1~3 个气孔器。气孔器圆形至椭圆形,直径在60~120 µm 之间,以 90 µm 左右为常见,排列不规则,常紧挤并以副卫细胞相接触,但从不共有副卫细胞,方位常为纵向。在叶的下延部分,气孔器稀少,方位不规则。副卫细胞多,一般为 7、8 个至 11 个(9 个常见),彼此形状和大小相近,极位和侧位的无明显区别,向上伸出突起并联合成倒漏斗形的穹窿,穹窿顶部明显角质增厚呈环状围绕气孔窝口。保卫细胞低陷在副卫细胞组成的气孔窝下。周围细胞未见(李星学等,1986)。
时代产地:吉林蛟河,石砬子组;早白垩世。
来源:中国化石裸子植物
中文名:短尖扇杉
形态描述:整个侧枝系统分枝情况不明。末三级枝(主轴?)平滑,未见残留的叶基座和叶痕,宽2 mm。末二级枝宽 1.5 mm,其上叶的排列呈现节奏性的疏密和间隔,排列紧密的近似掌状,稀疏的则呈两列状。末级小枝宽也约 1.5 mm,顶端簇生叶 5 枚,其中一枚先出叶小。在末二级枝的顶端,最后萌出的具两列状叶的长枝下部有时也见先出叶一枚。叶交互对生,在末二级枝上一般伸出后即扭转向侧方,和轴成 70°~90° 角,但在末二级和末级枝顶端则成对地斜向前伸,并排列较紧密。在末二级枝和末级小枝上均具叶基座。叶脱落处可见微微隆起的叶痕。芽鳞对生,在萌生枝条的基部有时可见。顶芽尖。叶直,披针形,基部狭细,最宽处在中下部,向前方渐渐狭细,顶端收缩成一钝尖至见的顶端;短尖头存在。在末级枝顶端的叶常较短而宽,呈长椭圆形,顶端也较钝。在末二级枝上,叶基座下延至下面第二对叶的叶基座之上。叶片长可达 25~28 mm,宽 4~5 mm(先出叶仅 6~9 mm 长,3.5 mm 宽),表面平,全缘。中脉细。气孔带细线形,靠近中脉两侧各有一条。叶背面角质层厚约 1.5 µm,其上可见中间脉路、两条侧位的气孔带和宽的边缘带。中间脉路上可见规则的长方形细胞(10~30 µm×20~80 µm),规则地排列成约 20 纵行;在叶的下延部分,细胞较狭长(在 30~90 µm 之间)。边缘带(特别是近叶缘部分)所含的表皮细胞形状和大小与脉路上的相近,只是常较短宽,有时近正方形(直径大体在 15~30 µm 之间),也呈纵行排列。所有细胞的垂周壁直,表壁上无角质乳突或其他增厚现象。气孔带很狭,在每一横断面上仅可见到 1~3 个气孔器。气孔器圆形至椭圆形,直径在60~120 µm 之间,以 90 µm 左右为常见,排列不规则,常紧挤并以副卫细胞相接触,但从不共有副卫细胞,方位常为纵向。在叶的下延部分,气孔器稀少,方位不规则。副卫细胞多,一般为 7、8 个至 11 个(9 个常见),彼此形状和大小相近,极位和侧位的无明显区别,向上伸出突起并联合成倒漏斗形的穹窿,穹窿顶部明显角质增厚呈环状围绕气孔窝口。保卫细胞低陷在副卫细胞组成的气孔窝下。周围细胞未见(李星学等,1986)。
时代产地:吉林蛟河,石砬子组;早白垩世。
来源:中国化石裸子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