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录详情

学名:Scolecopteris macrosporangius sp. nov.
中文名:大囊虫囊蕨(新种)
形态描述:小羽片近舌形,长1cm以上,宽可达4.5mm,背卷。小羽片背面(下表面)表皮以下2-3层细胞小,壁厚,而腹面(上表面)表皮以下几层细胞大,壁薄。沿中脉两侧各有一排聚合囊,每排至少为6枚。聚合囊大,直径达1.2-2.5mm,由4个孢子囊构成。聚合囊具中央柱,但其长度不明,由厚壁的细胞构成。孢子囊大,直径400-800m以上,长度不明。孢子囊面向外的壁可能1-3层细胞厚,细胞大小和形状不明,细胞壁厚。位于小羽片顶端的聚合囊的孢子囊侧壁和面向内的壁由单层栅栏状细胞构成,细胞壁较薄,但其它地方的聚合囊的孢子囊侧壁和面向内的壁保存不好。孢子近球形,直径30m左右,壁厚,表面光滑,缝不明。 模式标本:WP110065 描述: 有二件标本,均为过聚合囊的近于平行于生殖小羽片下表面的切面。在其中之一(玻片WP110065)该切面可能向小羽片顶端抬起,因为,在小羽片顶端处该切面切过的是聚合囊的上部或近顶部,而在小羽片基部该切面切过的是聚合囊的下部或近基部(图版36,图A)。由于在这二件标本中均未见到中脉,因此这二件标本均应为通过中脉上方的切面。 在这二件标本中,玻片WP110065中的标本保存了较完整的生殖小羽片轮廓形态,呈近舌形。小羽片基部保存不太完整,但其它大部分都很完整。量得小羽片的保存长度在10mm以上,最宽处位于中部或近基部,在4.5mm以上(图版36,图A)。而另一块标本(玻片号:WP110038)保存不太好,受挤压变形较强烈,量得其长度约6mm,宽度约3mm(图版36,图B),但这不能代表其真实大小。在标本WP110065中,聚合囊保存较好,两排聚合囊几乎占据了小羽片的全部宽度。在聚合囊外面见到了过小羽片边缘的切面,说明小羽片的边缘是向背面翻卷的,但翻卷程度不明。小羽片边缘的切面是连续的,因此小羽片边缘可能是全缘的。在组织构造上,小羽片翻卷部分朝向聚合囊的一面(背面或远轴面)为2-3层小的椭圆形细胞,长轴与中脉平行,约为20-50m,短轴约为20-30m,壁厚,呈暗褐色或黑色不透明(图版36,图D)。远离聚合囊的一面(腹面或近轴面)则为数层大而壁薄的细胞,不具内含物,直径大多在50m以上,其中最外面的1-2层细胞多呈短柱状,垂直于叶片表面,而里面的2-3层细胞则为近等径或沿叶片延伸方向伸长(图版36,图E、F)。在这两层组织之间近等间距地分布有维管束(侧脉),每一维管束均对应着一个聚合囊的中央柱,这也说明聚合囊是着生于侧脉上。在有些地方这两层组织之间呈分离状态,其中有一些圆形或椭圆形的颗粒,较孢子大些,构成较疏松,表面具大小不一的孔洞,可能为食植物昆虫的粪粒(图版36,图E;图版37,图C-E)。 在标本WP110065,聚合囊沿小羽片中脉排成二排,每排至少有6个聚合囊(图版36,图A)。而在标本WP110038,由于保存不好,难以确定聚合囊的数目。聚合囊由4个孢子囊构成,呈辐射状排列,排列紧挤,有些孢子囊可能由于受挤压而呈不同方向(大多与小羽片边缘近垂直)的伸长状(图版36,图H)。位于小羽片顶端的聚合囊直径为1.2-1.5mm,而向小羽片近基部聚合囊直径可达2-2.5mm。除小羽片顶端的1-2个聚合囊外,其余的均具明显的中央柱,但由于缺乏过聚合囊的纵切面,因此无法了解中央柱的长度。中央柱细弱,形状多样,由数个至十多个近等径的厚壁的细胞构成,细胞直径约30m(图版36,图H、I)。 孢子囊直径400至800m或更多。大多数孢子囊的壁保存不好,细胞多已变形,细胞壁的颜色深,可能较厚,难以确定细胞的层数和形状。孢子囊面向外的壁较薄,可能由1-3层细胞构成。位于小羽片顶端的1-2个聚合囊的孢子囊的侧壁和面向内的壁保存较好,由单层栅栏状细胞构成,壁较薄(图版36,图G)。开裂沿面向内的壁的中央发生。 孢子近球形,直径30m左右,其上有时可粘附有很小(直径只有不到10m)可能为败育的的孢子。未看到确切的单缝或三缝构造,也可能孢子是无缝的。孢子的壁表面光滑或具微弱的颗粒状纹饰。孢子壁厚,透射光下呈黄色或褐黄色(图版36,图J-M;图版37,图A)。在破碎的孢子中有时可见菌丝(图版37,图B)。
时代产地:山西太原西山煤田太原组7号煤层煤核;早二叠世早期。
来源:中国煤核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