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名:Stachypteris alata Zhou
中文名:膜翼穗蕨
形态描述:叶至少三次羽状分裂。末二次羽片三角形,以40°~50°角伸出,顶部呈一次羽状分裂。末次羽片以30°~40°角伸出,三角形至披针形,在生殖叶上其顶端常发育一个孢子囊穗。小羽片长1~4mm,长三角形至线状披针形,基部最宽,顶端渐尖,全缘。叶脉细,以30°~40°角自羽轴呈二歧合轴式分出,分别伸入小羽片中,常简单,偶见在小羽片顶部分叉,叉枝有时伸入裂片中。羽轴及叶脉均为下行先出式分枝。叶膜薄,下延;羽轴呈膜翼状。维管束印痕清晰,自羽轴至小羽片粗细无明显变化。孢子囊穗长约5mm,着生在末次羽片顶端,其下常有1~3对不育小羽片。实小羽片互生,常有6~8对,小于裸小羽片,在标本上呈隆起状,长约0.8~1.8mm,宽0.4~0.8mm,下部的较大,上部的略小,卵形或三角形,顶端尖,基部宽;每一实小羽片内只有一枚孢子囊,其形态不明,偶尔可见到残留的环带印痕(周志炎,1984)。
时代产地:湖南祁阳河埠塘,排家冲段和搭坝口段;早侏罗世。
来源:中国化石蕨类植物
中文名:膜翼穗蕨
形态描述:叶至少三次羽状分裂。末二次羽片三角形,以40°~50°角伸出,顶部呈一次羽状分裂。末次羽片以30°~40°角伸出,三角形至披针形,在生殖叶上其顶端常发育一个孢子囊穗。小羽片长1~4mm,长三角形至线状披针形,基部最宽,顶端渐尖,全缘。叶脉细,以30°~40°角自羽轴呈二歧合轴式分出,分别伸入小羽片中,常简单,偶见在小羽片顶部分叉,叉枝有时伸入裂片中。羽轴及叶脉均为下行先出式分枝。叶膜薄,下延;羽轴呈膜翼状。维管束印痕清晰,自羽轴至小羽片粗细无明显变化。孢子囊穗长约5mm,着生在末次羽片顶端,其下常有1~3对不育小羽片。实小羽片互生,常有6~8对,小于裸小羽片,在标本上呈隆起状,长约0.8~1.8mm,宽0.4~0.8mm,下部的较大,上部的略小,卵形或三角形,顶端尖,基部宽;每一实小羽片内只有一枚孢子囊,其形态不明,偶尔可见到残留的环带印痕(周志炎,1984)。
时代产地:湖南祁阳河埠塘,排家冲段和搭坝口段;早侏罗世。
来源:中国化石蕨类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