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录详情

学名:Acanthopteris gothani Sze
中文名:高腾刺蕨
形态描述:根状茎,宽0.8cm左右,弯曲,腹面着生有直径为0.5mm,长1~2cm的根。背面着生蕨叶。叶柄直径0.5~0.6cm,长15cm以上,向前倾斜生出后,向上直立,基部一般不收缩,光滑,无鳞片、鳞毛或其痕迹。叶柄幼芽以20°角向前生出,顶尖,并向前弯曲成鸟喙状,幼叶拳卷。蕨叶二到三次羽状,大型,披针形,保存长40cm以上,宽达30cm。中轴宽可达0.5~0.8cm,表面有纵纹。末二次羽轴及末次羽轴直或弯曲。各次羽轴中央具一纵脊。纵脊细,呈棱状,尤以末次羽轴更明显。末二次羽片披针形,典型者长达20cm,宽5cm,以45°角互生于羽轴上。在蕨叶下部,末次羽片长披针形或线形,长10~15cm,宽2~4cm。羽片间有间小羽片。间小羽片1~2枚,亦为披针形,有时特别发育而呈羽片状。小羽片下先出,线形或披针形,前倾,长1~2cm,宽0.3~0.4cm,顶渐尖或尖,基部最宽,下延,边缘分裂为4~10对或更多的前指三角形裂片。裂片基部最宽,前后裂片的中下部相连。在羽片的下部或蕨叶下部的小羽片边缘分裂深,前后裂片间逐渐分离,形成独立的小羽片,原来的小羽片逐渐转变为末次羽片,因此整个蕨叶成三次羽状。叶脉羽状,很细弱,中脉显,到顶,侧脉稀,不分叉或偶有分叉一次者。生殖羽片独立或位于蕨叶上部和顶部,大多情况下与营养羽片共生。在同一羽片上常常是下部发育生殖小羽片,上部发育营养小羽片。生殖小羽片强烈收缩,裂片呈柄状,孢子囊群着生于裂片顶端。孢子囊群椭圆形,顶生。囊群柄粗而短,长1~2mm,宽0.5~1.5mm。囊群托平,宽1~2mm。囊群盖先端呈两瓣状张开,前缘分裂为4~6个锯齿状裂片,下部融合形成杯状。裂片宽约100μm,高120μm。未成熟的孢子囊为长椭圆形,体积较小,0.8~1.0mm,先端尖,小羽片顶端的囊群较其他的大。成熟囊群为圆形,体积大,直径1.5mm以上。每一孢子囊群含30个以上的孢子囊。孢子囊球形或椭球形,具细囊柄,长度不明,直径200~250μm。环带直立,宽度较小,自囊柄处开始发育,环绕孢子囊周长的3/4左右,由20~25个加厚细胞组成。每一孢子囊产64个孢子。孢子极面观圆三角形,直径(统计180粒孢子)30~35μm,三边微凸到微凹,三射线脊状,长20μm,宽1~2μm,在靠近极点处高约2μm,而近顶角处高为3μm左右,孢子壁易褶皱,表面有粒状纹饰。不同标本上获得的孢子纹饰发育程度有所差别,或为直径0.5~1μm的颗粒状或为疣状纹饰,另一些则仅见微粒纹饰,在生物显微镜下不明显(邓胜徽和陈芬,2001)。
时代产地:辽宁阜新孙家沟;晚侏罗世。辽宁阜新盆地,阜新组;铁法盆地,小明安碑组;内蒙古海拉尔地区各盆地,大磨拐河组、伊敏组;霍林河盆地,霍林河组;平庄–元宝山盆地,杏园组、元宝山组;吉林辽源盆地,辽源组;蛟河盆地,乌林组、杉松组;九台–营城,沙河子组、营城组;黑龙江鸡西盆地,滴道组和城子河组;三江盆地,城子河组;龙爪沟地区,云山组;东宁盆地,东宁组;早白垩世。
来源:中国化石蕨类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