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名:Cyathea ordosica Chu
中文名:鄂尔多斯桫椤
形态描述:至少为三次羽裂。叶质很薄。羽轴,特别是小羽轴上,分布着许多明显的小洼痕,这种小洼痕可能是一种硬鳞毛的痕迹,在背面比较多,在小羽轴的背面,每一平方厘米约有100根以上,在显微镜下清晰可见,但在成熟得较早的末次羽轴上,此种小洼痕的数目颇为减少,有时甚至看不见;这种情况,可能是当植物体年幼的时候,它们被有较多的硬鳞毛,后来或由于年龄的关系或由于机械作用,它们渐渐脱落了。羽叶的下表皮为纵长的多角形或长方形的细胞所组成,其长轴和小羽片的侧脉互相平行。叶脉分离,羽状分枝,脉序为下先出。末二次羽片广卵形、三角状卵形或呈耳状,长约7cm,宽达5cm,末次羽轴较粗壮,暗棕褐色,稍微突出于叶面,直或略呈波浪状,有时在末回羽片着生的地方稍为膨大,略如节状。末次羽片长披针形至亚镰形,长1.5~3.5cm,宽约1cm,互生或亚对生,彼此紧靠,甚至重叠,渐尖而先端略钝,有时稍弯向上方,基部无柄,呈不对称的楔形。小羽轴较末次羽轴细弱,也略为突出于叶面,触之可及,约0.5mm,和末次羽轴成50°~80°交角,互生,亦为下先出,微作“Z”形弯曲,在先端的部位尤为明显。显微镜下观察,其表面有明显的纵纹。小羽片长约4mm,宽约1.5mm,近轴上边的第一枚,与末次羽轴近乎平行,而下边的第一枚小羽片则与末次羽轴几成直角。长卵形至椭圆形,互生,排列紧凑,边缘有时彼此重叠,常有不同程度的缺刻,在先端者,全缘或微裂;在基部者,则成钝齿裂的边缘或成羽状深裂。裂齿披针形或短镰刀状,弯向前方,与小羽轴成50°~80°的锐角。小羽片基部下延。中脉除基部稍为显著以外,其余的和侧脉均极为细弱。中脉的位置,常常偏于小羽片之下边而不在正中央。第一次侧脉2~3对,互生,偶有亚对生的,有时在中途再分枝一次,所有侧脉常达裂齿的先端。囊群椭圆形,没有囊群盖,背着于小羽片的侧脉上,或生于侧脉的分枝小脉上,每一小羽片上各有二行,每行3~4群,每平方厘米的面积上约有50群。每一囊群有13~17个梨形或椭圆形的孢子囊。直径约为10μm,具短柄;环带斜行,明显,为一列增厚细胞所组成(朱家柟,1963)。
时代产地:内蒙古罕台川;侏罗纪。
来源:中国化石蕨类植物
中文名:鄂尔多斯桫椤
形态描述:至少为三次羽裂。叶质很薄。羽轴,特别是小羽轴上,分布着许多明显的小洼痕,这种小洼痕可能是一种硬鳞毛的痕迹,在背面比较多,在小羽轴的背面,每一平方厘米约有100根以上,在显微镜下清晰可见,但在成熟得较早的末次羽轴上,此种小洼痕的数目颇为减少,有时甚至看不见;这种情况,可能是当植物体年幼的时候,它们被有较多的硬鳞毛,后来或由于年龄的关系或由于机械作用,它们渐渐脱落了。羽叶的下表皮为纵长的多角形或长方形的细胞所组成,其长轴和小羽片的侧脉互相平行。叶脉分离,羽状分枝,脉序为下先出。末二次羽片广卵形、三角状卵形或呈耳状,长约7cm,宽达5cm,末次羽轴较粗壮,暗棕褐色,稍微突出于叶面,直或略呈波浪状,有时在末回羽片着生的地方稍为膨大,略如节状。末次羽片长披针形至亚镰形,长1.5~3.5cm,宽约1cm,互生或亚对生,彼此紧靠,甚至重叠,渐尖而先端略钝,有时稍弯向上方,基部无柄,呈不对称的楔形。小羽轴较末次羽轴细弱,也略为突出于叶面,触之可及,约0.5mm,和末次羽轴成50°~80°交角,互生,亦为下先出,微作“Z”形弯曲,在先端的部位尤为明显。显微镜下观察,其表面有明显的纵纹。小羽片长约4mm,宽约1.5mm,近轴上边的第一枚,与末次羽轴近乎平行,而下边的第一枚小羽片则与末次羽轴几成直角。长卵形至椭圆形,互生,排列紧凑,边缘有时彼此重叠,常有不同程度的缺刻,在先端者,全缘或微裂;在基部者,则成钝齿裂的边缘或成羽状深裂。裂齿披针形或短镰刀状,弯向前方,与小羽轴成50°~80°的锐角。小羽片基部下延。中脉除基部稍为显著以外,其余的和侧脉均极为细弱。中脉的位置,常常偏于小羽片之下边而不在正中央。第一次侧脉2~3对,互生,偶有亚对生的,有时在中途再分枝一次,所有侧脉常达裂齿的先端。囊群椭圆形,没有囊群盖,背着于小羽片的侧脉上,或生于侧脉的分枝小脉上,每一小羽片上各有二行,每行3~4群,每平方厘米的面积上约有50群。每一囊群有13~17个梨形或椭圆形的孢子囊。直径约为10μm,具短柄;环带斜行,明显,为一列增厚细胞所组成(朱家柟,1963)。
时代产地:内蒙古罕台川;侏罗纪。
来源:中国化石蕨类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