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名:Eogonocormus cretaceum Deng
中文名:白垩始团扇蕨
形态描述:植物体小,高约2cm。根状茎细,弯曲,宽0.5mm左右,横走,二歧式分叉,面被有长0.5cm左右的毛状根。在蕨叶着生部位的毛状根簇生。叶柄、羽轴不分明。蕨叶扇形,半径2~4cm。基部先分为左右两枝,各再二歧式分叉3~4次,形成指状、带状裂片。分裂角度从下部的70°~80°变为顶部的20°~30°。裂片宽0.5~2mm,在刚分裂出处最窄,向上渐宽,接近下一次分裂处最宽。裂片顶端尖刺状。末次裂片张开为“Y”字形。每一裂片具一条叶脉。生殖叶独立,同形。幼年生殖叶裂片的顶端膨大,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部分,即为生殖裂片的雏形,直径1.5~2mm,上面未见到孢子囊、孢子或其痕迹,在扫描电镜下仅见其表面有一些凹坑和次一级的孔状纹饰。半成熟的生殖裂片的顶端为半圆形、扇形,宽5~6mm。成熟的生殖裂片顶端扩开为半径2~3mm,张开呈180°左右的扇形。叶脉在生殖裂片中扇状分叉。孢子囊群椭圆形或圆形,直径0.5~0.8mm,沿扇形裂片边缘排列成一排,着生于叶膜内,紧靠边缘。每一裂片具10~12个囊群。孢子四分体直径50μm左右。孢子亚圆形为主,少数为次三角形,直径30~40μm;三缝,三射线细而直,长约15μm,达边缘。孢子壁很薄,常褶皱。近极面上密布长1~2μm,直径0.1~0.2μm的棒状、刺状纹饰。这些棒、刺纹饰常弯曲,其末端膨大呈鼓槌状。膨大部分的直径约0.2μm,中央有一直径约0.05μm的圆孔,因而端面正视为环状,说明这些构造的中央可能是空的。有些孢子的近极面上有直径0.5μm的粒状或瘤状纹饰,而另一小部分孢子的近极面上见有由不规则线构成的网状纹饰,其网眼中仍有少量如上述棒、刺状的纹饰。远极面纹饰较简单,主要为不规则的细网状纹饰覆盖。网格的框边不规则弯曲,且有宽窄差异;网眼直径2~3μm,深陷,其间也有棒状、刺状构造。未经舒氏液或次氯酸钠处理的孢子的远极面上有实心的粗短棒状、刺状纹饰,可能为孢子周壁的特点(邓胜徽和陈芬,2001)。
时代产地:内蒙古霍林河盆地,霍林河组;早白垩世。
来源:中国化石蕨类植物
中文名:白垩始团扇蕨
形态描述:植物体小,高约2cm。根状茎细,弯曲,宽0.5mm左右,横走,二歧式分叉,面被有长0.5cm左右的毛状根。在蕨叶着生部位的毛状根簇生。叶柄、羽轴不分明。蕨叶扇形,半径2~4cm。基部先分为左右两枝,各再二歧式分叉3~4次,形成指状、带状裂片。分裂角度从下部的70°~80°变为顶部的20°~30°。裂片宽0.5~2mm,在刚分裂出处最窄,向上渐宽,接近下一次分裂处最宽。裂片顶端尖刺状。末次裂片张开为“Y”字形。每一裂片具一条叶脉。生殖叶独立,同形。幼年生殖叶裂片的顶端膨大,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部分,即为生殖裂片的雏形,直径1.5~2mm,上面未见到孢子囊、孢子或其痕迹,在扫描电镜下仅见其表面有一些凹坑和次一级的孔状纹饰。半成熟的生殖裂片的顶端为半圆形、扇形,宽5~6mm。成熟的生殖裂片顶端扩开为半径2~3mm,张开呈180°左右的扇形。叶脉在生殖裂片中扇状分叉。孢子囊群椭圆形或圆形,直径0.5~0.8mm,沿扇形裂片边缘排列成一排,着生于叶膜内,紧靠边缘。每一裂片具10~12个囊群。孢子四分体直径50μm左右。孢子亚圆形为主,少数为次三角形,直径30~40μm;三缝,三射线细而直,长约15μm,达边缘。孢子壁很薄,常褶皱。近极面上密布长1~2μm,直径0.1~0.2μm的棒状、刺状纹饰。这些棒、刺纹饰常弯曲,其末端膨大呈鼓槌状。膨大部分的直径约0.2μm,中央有一直径约0.05μm的圆孔,因而端面正视为环状,说明这些构造的中央可能是空的。有些孢子的近极面上有直径0.5μm的粒状或瘤状纹饰,而另一小部分孢子的近极面上见有由不规则线构成的网状纹饰,其网眼中仍有少量如上述棒、刺状的纹饰。远极面纹饰较简单,主要为不规则的细网状纹饰覆盖。网格的框边不规则弯曲,且有宽窄差异;网眼直径2~3μm,深陷,其间也有棒状、刺状构造。未经舒氏液或次氯酸钠处理的孢子的远极面上有实心的粗短棒状、刺状纹饰,可能为孢子周壁的特点(邓胜徽和陈芬,2001)。
时代产地:内蒙古霍林河盆地,霍林河组;早白垩世。
来源:中国化石蕨类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