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名:Athyrium cretaceum Chen et Meng
中文名:白垩蹄盖蕨
形态描述:蕨叶小型,三角形或伸长三角形,长15cm,宽10cm,二到三次羽状。叶柄保存长6cm以上,宽2mm,表面光滑,腹面具一纵沟。主轴光滑,1~2mm宽,较弱,常弯曲,在腹面具一细沟。羽片及小羽片:末次羽片披针形,通常长2~5cm,基部宽0.7~1.5cm,向上即渐窄,对生到互生,以近直角向主轴两侧展开,排列较稀,羽片间往往有0.5~1cm的间距。羽叶最下部的一对羽片最大,其下侧小羽片比上侧者更大而长,而且小羽片边缘深裂,有向小羽片发展的趋势,蕨叶向三次羽状转变。小羽片下先出型,约4~5枚小羽片后转为上先出型。羽片下侧的小羽片通常较上侧者为大。小羽片披针形或伸长三角形,长6~12mm,宽3~5mm,基部最宽,向上收缩或在下部约1/3处两侧平行而后渐收缩,顶部急尖或渐尖。在羽片中上部的小羽片的顶端常略向前弯而前指。小羽片边缘分裂至距中脉的一半,形成6~9对三角形的齿,齿尖略前弯。羽状脉序,中脉细但明显,到顶,基部略下延;侧脉细弱,分叉一到两次或不分叉。生殖羽片与营养羽片同行。孢子囊群着生于小羽片背面,于中脉两侧各成一排,每一裂片上着生一个孢子囊群,每一小羽片产4~7对囊群,个别小羽片上有多达9对囊群。偶见一些羽片下行基部的小羽片有较其他更大的裂片,其上含有多于两个的囊群。孢子囊群马蹄形为主,少数为弯钩形,在小羽片基部的囊群有时为半圆形。囊群高0.5~0.8mm,宽0.3~0.7mm,两侧大致对称或靠近中脉的一条边略长。每一孢子囊群产孢子囊数目不详,估计在80个以上。囊群盖有时保存,与囊群形态相似。孢子囊球形,但常保存为椭圆形,长130~150μm,宽90~100μm。具细柄,柄长200μm以上,直径约30μm,由3排细胞组成。环带直立,从囊柄处开始发育,向上环绕孢子囊到前面,约环绕孢子囊的2/3,由13~15个加厚细胞组成。裂口横向。每一孢子囊产64个孢子。孢子两面型,极面观椭圆形,赤道面观豆形、肾形。赤道轴长30~45μm,极轴长20~30μm,两者的比例约为1.5。单裂缝,裂缝长10~20μm,约为长轴的一半。外壁光滑,有时具褶皱(邓胜徽和陈芬,2001)。
时代产地:辽宁阜新盆地,阜新组,铁法盆地,小明安碑组;内蒙古霍林河盆地,霍林河组;早白垩世。
来源:中国化石蕨类植物
中文名:白垩蹄盖蕨
形态描述:蕨叶小型,三角形或伸长三角形,长15cm,宽10cm,二到三次羽状。叶柄保存长6cm以上,宽2mm,表面光滑,腹面具一纵沟。主轴光滑,1~2mm宽,较弱,常弯曲,在腹面具一细沟。羽片及小羽片:末次羽片披针形,通常长2~5cm,基部宽0.7~1.5cm,向上即渐窄,对生到互生,以近直角向主轴两侧展开,排列较稀,羽片间往往有0.5~1cm的间距。羽叶最下部的一对羽片最大,其下侧小羽片比上侧者更大而长,而且小羽片边缘深裂,有向小羽片发展的趋势,蕨叶向三次羽状转变。小羽片下先出型,约4~5枚小羽片后转为上先出型。羽片下侧的小羽片通常较上侧者为大。小羽片披针形或伸长三角形,长6~12mm,宽3~5mm,基部最宽,向上收缩或在下部约1/3处两侧平行而后渐收缩,顶部急尖或渐尖。在羽片中上部的小羽片的顶端常略向前弯而前指。小羽片边缘分裂至距中脉的一半,形成6~9对三角形的齿,齿尖略前弯。羽状脉序,中脉细但明显,到顶,基部略下延;侧脉细弱,分叉一到两次或不分叉。生殖羽片与营养羽片同行。孢子囊群着生于小羽片背面,于中脉两侧各成一排,每一裂片上着生一个孢子囊群,每一小羽片产4~7对囊群,个别小羽片上有多达9对囊群。偶见一些羽片下行基部的小羽片有较其他更大的裂片,其上含有多于两个的囊群。孢子囊群马蹄形为主,少数为弯钩形,在小羽片基部的囊群有时为半圆形。囊群高0.5~0.8mm,宽0.3~0.7mm,两侧大致对称或靠近中脉的一条边略长。每一孢子囊群产孢子囊数目不详,估计在80个以上。囊群盖有时保存,与囊群形态相似。孢子囊球形,但常保存为椭圆形,长130~150μm,宽90~100μm。具细柄,柄长200μm以上,直径约30μm,由3排细胞组成。环带直立,从囊柄处开始发育,向上环绕孢子囊到前面,约环绕孢子囊的2/3,由13~15个加厚细胞组成。裂口横向。每一孢子囊产64个孢子。孢子两面型,极面观椭圆形,赤道面观豆形、肾形。赤道轴长30~45μm,极轴长20~30μm,两者的比例约为1.5。单裂缝,裂缝长10~20μm,约为长轴的一半。外壁光滑,有时具褶皱(邓胜徽和陈芬,2001)。
时代产地:辽宁阜新盆地,阜新组,铁法盆地,小明安碑组;内蒙古霍林河盆地,霍林河组;早白垩世。
来源:中国化石蕨类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