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录详情

学名:Athyrium fuxinense Chen et Meng
中文名:阜新蹄盖蕨
形态描述:蕨叶中型,伸长三角形到披针形,保存长20cm,宽8~10cm,3~4次羽状。叶柄簇生,宽3mm,保存长4cm,微弯,表面光滑,背部隆起,腹部有一纵沟。末次羽轴宽0.2~0.3mm,背面圆,腹面下凹。末二次羽片三角形。在蕨叶的下部,末二次羽片基部的一对末次羽片较大,长6~7cm,宽4~5cm;其上的小羽片长边缘分裂出小羽片形的裂片,整个小羽片呈羽片状,因而整个蕨叶似四次羽状。蕨叶中上部的末次羽片披针形,长2~3cm,宽1cm左右,对生到亚对生,着生角度较大,约为80°。蕨叶下部的末次羽片间有间隙,上部者常紧挤,相互有叠压。小羽片下先出,3~5枚小羽片后转为上先出。正常小羽片三角形或镰刀形,长0.5~0.8cm,宽0.3~0.4cm,边缘浅裂为前指的裂片。脉序羽状,中脉达小羽片的2/3后散开,侧脉分叉1次或不分叉。生殖羽片较营养羽片为小,长2cm,宽0.4cm。小羽片舌形或镰刀形,长2~3mm,宽1.5~2.5mm,基部最宽,向上渐收缩,顶圆尖,全缘或浅裂出3~4对锯齿状裂片。孢子囊群着生于小羽片的背面,每一小羽片的囊群较少,只有2~3对囊群。孢子囊群圆形或马蹄形,高和宽都为0.5mm左右,两侧对称,与中脉呈60°~70°角。每一孢子囊群只有20个左右的孢子囊。孢子囊侧面观椭圆形,直径100~150μm,具柄。环带直立,从孢于囊柄处开始发育,绕过孢子囊的顶部到另一侧的中部,大约相当于孢子囊的3/4,由13个左右的加厚细胞组成,裂口横向。每一孢子囊产64个孢子。孢子两面,极面观椭圆形,赤道面观肾形。赤道轴25~35μm,极轴20~30μm,两者比例为1.4左右。单裂缝,射线长15~18μm。外壁光滑,有细皱纹(邓胜徽和陈芬,2001)。
时代产地:辽宁阜新盆地,阜新组;早白垩世。
来源:中国化石蕨类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