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名:Athyrium hailaerianum Deng et Chen
中文名:海拉尔蹄盖蕨
形态描述:蕨叶较小,簇生,至少二次羽状分裂,伸长三角形.末二次羽轴宽2mm,腹面中央有沟,两侧呈刀口状凸起,背面具一明显纤细的纵脊。纵脊宽约0.2mm,顶部呈棱状。末次羽轴纤细,宽0.2~0.5mm,背部突起,中央具细而明显的纵脊。末次羽片长披针形,长5~6cm,宽1.0~1.2cm,以40°~50°角互生,中上部向前弯曲。蕨叶顶部羽片线形,长1.5cm左右,宽0.2~0.3cm,边缘浅裂为齿状裂片,整个末次羽片呈小羽片状。正常小羽片披针形,长0.4~0.8cm,宽0.2~0.4cm,基部最宽,全部着生,两侧边分裂为齿状裂片,顶尖,以锐角着生,下先出,4~5枚小羽片之后转为上先出。羽状脉序。中脉弱,到顶,侧脉分叉一次或不分叉。孢子囊群着生于生殖小羽片背面的侧脉上,于中脉两侧呈两列状排列。孢子囊群形态变化很大。在小羽片下部中脉两侧一般是前侧者弯曲度较大,呈马蹄形;后侧者弯曲度较小,呈弯钩形、香蕉形或新月形,甚至条形。从小羽片或末次羽片的下部到中上部,孢子囊群弯曲度渐小,由圆形、马蹄形变化为新月形、条形。囊群两侧多不对称,近中脉一边较长,整个囊群以30°~50°角斜交于中脉。1个囊群可产多达80以上的孢子囊。部分标本保存有马蹄形囊群盖。孢子囊以球形为主,部分为椭圆形。体积约为120μm×180μm×200μm。环带直立,由13个左右的细胞构成。孢子囊两侧的薄壁细胞为六边形或多边形。孢子囊柄3排细胞构成。孢子极面观以椭圆形为主,少数为圆形;赤道轴长30~35μm,平均30.6μm,极轴长22~25μm,平均22.8μm,两轴比平均为1.34。单裂缝,缝长13~20μm。孢子外壁表面较光滑(邓胜徽等,1997)。
时代产地:内蒙古扎赉诺尔坳陷,伊敏组;早白垩世。
来源:中国化石蕨类植物
中文名:海拉尔蹄盖蕨
形态描述:蕨叶较小,簇生,至少二次羽状分裂,伸长三角形.末二次羽轴宽2mm,腹面中央有沟,两侧呈刀口状凸起,背面具一明显纤细的纵脊。纵脊宽约0.2mm,顶部呈棱状。末次羽轴纤细,宽0.2~0.5mm,背部突起,中央具细而明显的纵脊。末次羽片长披针形,长5~6cm,宽1.0~1.2cm,以40°~50°角互生,中上部向前弯曲。蕨叶顶部羽片线形,长1.5cm左右,宽0.2~0.3cm,边缘浅裂为齿状裂片,整个末次羽片呈小羽片状。正常小羽片披针形,长0.4~0.8cm,宽0.2~0.4cm,基部最宽,全部着生,两侧边分裂为齿状裂片,顶尖,以锐角着生,下先出,4~5枚小羽片之后转为上先出。羽状脉序。中脉弱,到顶,侧脉分叉一次或不分叉。孢子囊群着生于生殖小羽片背面的侧脉上,于中脉两侧呈两列状排列。孢子囊群形态变化很大。在小羽片下部中脉两侧一般是前侧者弯曲度较大,呈马蹄形;后侧者弯曲度较小,呈弯钩形、香蕉形或新月形,甚至条形。从小羽片或末次羽片的下部到中上部,孢子囊群弯曲度渐小,由圆形、马蹄形变化为新月形、条形。囊群两侧多不对称,近中脉一边较长,整个囊群以30°~50°角斜交于中脉。1个囊群可产多达80以上的孢子囊。部分标本保存有马蹄形囊群盖。孢子囊以球形为主,部分为椭圆形。体积约为120μm×180μm×200μm。环带直立,由13个左右的细胞构成。孢子囊两侧的薄壁细胞为六边形或多边形。孢子囊柄3排细胞构成。孢子极面观以椭圆形为主,少数为圆形;赤道轴长30~35μm,平均30.6μm,极轴长22~25μm,平均22.8μm,两轴比平均为1.34。单裂缝,缝长13~20μm。孢子外壁表面较光滑(邓胜徽等,1997)。
时代产地:内蒙古扎赉诺尔坳陷,伊敏组;早白垩世。
来源:中国化石蕨类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