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名:Cladophlebis angusta (Li) Wu
中文名:狭瘦枝脉蕨
形态描述:蕨叶至少二次(可能为三次)羽状分裂,末二次羽片长度不明(标本上保存为16cm),宽达14cm;中轴比较粗强,基部宽约6mm,向上渐渐变细,中间具一显著的中肋。末次羽片线形至披针形,相互接触或略有掩覆,间距2.5~3cm,对生至半对生,以宽角着于轴上,略向上弯;羽轴宽1.5mm。小羽片互生至半对生,与羽轴近于垂直,排列较稀疏,比较瘦长,一般长20~25mm,宽4~6mm,直或略呈镰刀状弯曲,全缘,顶端尖锐,毗邻小羽片基部连接成翼状。中脉粗强,直达小羽片顶端;侧脉较松,以40°~60°角自中脉伸出,分叉一次,基部的第一对侧脉的一个叉枝偶尔再分叉一次,小羽片边缘每厘米约含叶脉10条。末次羽片基部上侧第一枚小羽片常指向或覆盖在中轴上。有的标本的羽片下侧第一枚小羽片较小,顶端尖,边缘锯齿状(李佩娟等,1988)。
时代产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大煤沟,大煤沟组;中侏罗世。
来源:中国化石蕨类植物
中文名:狭瘦枝脉蕨
形态描述:蕨叶至少二次(可能为三次)羽状分裂,末二次羽片长度不明(标本上保存为16cm),宽达14cm;中轴比较粗强,基部宽约6mm,向上渐渐变细,中间具一显著的中肋。末次羽片线形至披针形,相互接触或略有掩覆,间距2.5~3cm,对生至半对生,以宽角着于轴上,略向上弯;羽轴宽1.5mm。小羽片互生至半对生,与羽轴近于垂直,排列较稀疏,比较瘦长,一般长20~25mm,宽4~6mm,直或略呈镰刀状弯曲,全缘,顶端尖锐,毗邻小羽片基部连接成翼状。中脉粗强,直达小羽片顶端;侧脉较松,以40°~60°角自中脉伸出,分叉一次,基部的第一对侧脉的一个叉枝偶尔再分叉一次,小羽片边缘每厘米约含叶脉10条。末次羽片基部上侧第一枚小羽片常指向或覆盖在中轴上。有的标本的羽片下侧第一枚小羽片较小,顶端尖,边缘锯齿状(李佩娟等,1988)。
时代产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大煤沟,大煤沟组;中侏罗世。
来源:中国化石蕨类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