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名:Cladophlebis fissilis Zhu, Hu et Li
中文名:裂羽枝脉蕨
形态描述:叶至少二次羽状复叶,末二次羽片形态不明,末二级羽轴粗约1~2mm,稍光滑,两侧具宽约0.5mm的狭翼。末次羽片可能为耳状披针形或耳状长椭圆形,长至少10cm,中部最宽,可达3.5cm,顶部渐尖,基部呈耳状,末级羽轴粗约1cm,互生,每对末级羽轴之间距离约5mm,同侧末级羽轴之距离约23mm,与末二级羽轴呈55°交角,基部贴生明显,稍偏于末次羽片的下方。小羽片呈镰刀形,位于上行基部的往往较长,可达1.6cm,宽5~6mm,顶端尖或钝,基部有狭翼相连,边缘呈浅波状或缺;下行基部第一小羽片生于末级羽轴的最基端,有时酷似间小羽片,下边基部常缺、具裂至裂成小小羽片,中脉纤细而清晰,至小羽片之顶部则逐渐与侧脉等粗,侧脉特别发育,呈邻脉状。孢子囊群未见(朱家柟等,1984)。
时代产地:四川筠连金鸡塝,筠连组中部;晚二叠世
来源:中国化石蕨类植物
中文名:裂羽枝脉蕨
形态描述:叶至少二次羽状复叶,末二次羽片形态不明,末二级羽轴粗约1~2mm,稍光滑,两侧具宽约0.5mm的狭翼。末次羽片可能为耳状披针形或耳状长椭圆形,长至少10cm,中部最宽,可达3.5cm,顶部渐尖,基部呈耳状,末级羽轴粗约1cm,互生,每对末级羽轴之间距离约5mm,同侧末级羽轴之距离约23mm,与末二级羽轴呈55°交角,基部贴生明显,稍偏于末次羽片的下方。小羽片呈镰刀形,位于上行基部的往往较长,可达1.6cm,宽5~6mm,顶端尖或钝,基部有狭翼相连,边缘呈浅波状或缺;下行基部第一小羽片生于末级羽轴的最基端,有时酷似间小羽片,下边基部常缺、具裂至裂成小小羽片,中脉纤细而清晰,至小羽片之顶部则逐渐与侧脉等粗,侧脉特别发育,呈邻脉状。孢子囊群未见(朱家柟等,1984)。
时代产地:四川筠连金鸡塝,筠连组中部;晚二叠世
来源:中国化石蕨类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