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名:Cladophlebis hirta Moeller
中文名:毛点枝脉蕨
形态描述:蕨叶至少二次羽状分裂;轴较粗强,宽4~6mm,具不规则的纵纹和无数小斑点。末次羽片线形至披针形,互生,与轴成宽角相交;羽轴细,中间具一条纵肋。小羽片下行式,排列比较紧密,一般长10~18mm,宽约6mm,镰刀状,顶端尖至钝圆,全缘,羽片顶部的小羽片呈伸长的三角形,顶端尖锐。中脉显著,以宽角自轴伸出,在小羽片中上部略为弯曲,至顶端分叉消散;侧脉约以40°角伸出,大多数分叉二次,顶部的分叉一次后有的叉枝再分叉一次,边缘脉每厘米18~22条,羽片下行基部第一枚小羽片,常在基部分裂出一小裂片,小裂片常覆盖于羽轴上,在蕨叶基部,羽片下行基部第一枚小羽片指向中轴,并将中轴盖住(李佩娟等,1988)。
时代产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大煤沟,火烧山组和饮马沟组;早侏罗世。中期。至中侏罗世早期。
来源:中国化石蕨类植物
中文名:毛点枝脉蕨
形态描述:蕨叶至少二次羽状分裂;轴较粗强,宽4~6mm,具不规则的纵纹和无数小斑点。末次羽片线形至披针形,互生,与轴成宽角相交;羽轴细,中间具一条纵肋。小羽片下行式,排列比较紧密,一般长10~18mm,宽约6mm,镰刀状,顶端尖至钝圆,全缘,羽片顶部的小羽片呈伸长的三角形,顶端尖锐。中脉显著,以宽角自轴伸出,在小羽片中上部略为弯曲,至顶端分叉消散;侧脉约以40°角伸出,大多数分叉二次,顶部的分叉一次后有的叉枝再分叉一次,边缘脉每厘米18~22条,羽片下行基部第一枚小羽片,常在基部分裂出一小裂片,小裂片常覆盖于羽轴上,在蕨叶基部,羽片下行基部第一枚小羽片指向中轴,并将中轴盖住(李佩娟等,1988)。
时代产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大煤沟,火烧山组和饮马沟组;早侏罗世。中期。至中侏罗世早期。
来源:中国化石蕨类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