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名:Cladophlebis imbricata Chu
中文名:覆瓦枝脉蕨
形态描述:至少二次羽状复叶。末二次羽片长度不明,宽至少8cm。末二级羽轴粗约1mm,腹面下陷成槽,背面凸起,光滑无毛。末次羽片披针形,长至少4cm,宽6~10mm,顶部渐尖,与末二级羽轴成70°~90°角相交,互生,排列极稠密,常呈覆瓦状。末级羽轴比末二级羽轴略细,背面亦呈脊状,与相邻的同级羽轴平均相距6~7mm。小羽片短镰形、矩形或略呈卵圆形,互生,长3~5mm,宽2~3mm,全缘,顶端尖、略尖或钝,基部全着生,亦呈覆瓦状排列。叶脉纤细而明显,凸出。中脉除基端略粗外,其余与侧脉等粗细,略呈波状弯曲,常在小羽片中部消失。侧脉3~4对,与中脉成40°~50°角,上部向前微屈,二歧分叉,在小羽片基部的一对分叉2~3次,中部的分叉1~2次,顶部的分叉1次或不分叉。孢子囊群未见(徐仁等,1975)。
时代产地:云南永仁,大荞地组;晚三叠世。
来源:中国化石蕨类植物
中文名:覆瓦枝脉蕨
形态描述:至少二次羽状复叶。末二次羽片长度不明,宽至少8cm。末二级羽轴粗约1mm,腹面下陷成槽,背面凸起,光滑无毛。末次羽片披针形,长至少4cm,宽6~10mm,顶部渐尖,与末二级羽轴成70°~90°角相交,互生,排列极稠密,常呈覆瓦状。末级羽轴比末二级羽轴略细,背面亦呈脊状,与相邻的同级羽轴平均相距6~7mm。小羽片短镰形、矩形或略呈卵圆形,互生,长3~5mm,宽2~3mm,全缘,顶端尖、略尖或钝,基部全着生,亦呈覆瓦状排列。叶脉纤细而明显,凸出。中脉除基端略粗外,其余与侧脉等粗细,略呈波状弯曲,常在小羽片中部消失。侧脉3~4对,与中脉成40°~50°角,上部向前微屈,二歧分叉,在小羽片基部的一对分叉2~3次,中部的分叉1~2次,顶部的分叉1次或不分叉。孢子囊群未见(徐仁等,1975)。
时代产地:云南永仁,大荞地组;晚三叠世。
来源:中国化石蕨类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