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名:Pseudopolystichum cretaceum Deng et Chen
中文名:白垩假耳蕨
形态描述:仅发现生殖羽片。生殖蕨叶二次羽状,披针形,保存长16cm,宽9cm。中轴较粗,下部约2.5mm,向上渐细,微弯,表面光滑,具纵脊;末次羽轴细,0.3~0.5mm,以70°角近对生,末次羽片披针形,长约5cm,宽约1.5cm,最宽处在基部,向上渐窄,约在3/4以上加速收缩,顶尖,末次羽片基部的小羽片近对生,向上4~5枚小羽片后转变为上先出型,小羽片长舌形或披针形,正常者长5~7mm,宽1~3mm;向羽片的上部,小羽片渐小,显短胖一些。小羽片最宽处在基部,两侧平行,到小羽片的3/4以上开始收缩,渐窄,顶部尖,直或略向前弯,边缘分裂为5~8对三角形锯齿。叶脉不清楚,推测为羽状。孢子囊群着生于小羽片的背面,于中脉的两侧,呈两排,每一个锯齿中含一个孢子囊群。每一小羽片有5~8对囊群。囊群近圆形或椭圆形,长0.7~0.8mm,宽0.5~0.6mm,横置于小羽片上,几乎占满了小羽片的面积。孢子囊托位于囊群的中央,孢子囊排列于孢子囊群的周缘,囊群盖可能为盾状着生,由不规则细胞组成。孢子囊球形,直径约150μm。环带直立,围绕孢子囊的3/4左右,约由16个加厚细胞组成。大多数孢子囊已成熟而开裂,其环带伸展开状。每一个孢子囊产64个孢子。孢子两面型,极面观椭圆形,赤道轴长20~30μm,极轴长约20μm。单缝,缝线长约15μm,有时为脊线状,有时为裂缝状。在一些孢子的表面有一层不规则的膜,其上还见到不规则的网状纹饰。这层膜使得孢子外形不甚规则,缝线长度不清楚;特别是从一些刚打开的孢子囊中取出的孢子具有这种结构,表明可能为孢子的周壁。其他孢子可能由于处理过程中遭破坏而失去了这一层膜,只留下了外壁。孢子外壁也有光滑和有颗粒的两种情况。大多数情况下孢子的表面较光滑,在透射光下基本见不到纹饰,在扫描电镜下也是光滑或只有细微的颗粒,使得孢子表面比较粗糙。但在一些情况下,孢子远极面上有较明显的圆形颗粒纹饰,而近极面上有较小的颗粒(邓胜徽和陈芬,2001)。
时代产地:辽宁铁法盆地,小明安碑组;早白垩世。
来源:中国化石蕨类植物
中文名:白垩假耳蕨
形态描述:仅发现生殖羽片。生殖蕨叶二次羽状,披针形,保存长16cm,宽9cm。中轴较粗,下部约2.5mm,向上渐细,微弯,表面光滑,具纵脊;末次羽轴细,0.3~0.5mm,以70°角近对生,末次羽片披针形,长约5cm,宽约1.5cm,最宽处在基部,向上渐窄,约在3/4以上加速收缩,顶尖,末次羽片基部的小羽片近对生,向上4~5枚小羽片后转变为上先出型,小羽片长舌形或披针形,正常者长5~7mm,宽1~3mm;向羽片的上部,小羽片渐小,显短胖一些。小羽片最宽处在基部,两侧平行,到小羽片的3/4以上开始收缩,渐窄,顶部尖,直或略向前弯,边缘分裂为5~8对三角形锯齿。叶脉不清楚,推测为羽状。孢子囊群着生于小羽片的背面,于中脉的两侧,呈两排,每一个锯齿中含一个孢子囊群。每一小羽片有5~8对囊群。囊群近圆形或椭圆形,长0.7~0.8mm,宽0.5~0.6mm,横置于小羽片上,几乎占满了小羽片的面积。孢子囊托位于囊群的中央,孢子囊排列于孢子囊群的周缘,囊群盖可能为盾状着生,由不规则细胞组成。孢子囊球形,直径约150μm。环带直立,围绕孢子囊的3/4左右,约由16个加厚细胞组成。大多数孢子囊已成熟而开裂,其环带伸展开状。每一个孢子囊产64个孢子。孢子两面型,极面观椭圆形,赤道轴长20~30μm,极轴长约20μm。单缝,缝线长约15μm,有时为脊线状,有时为裂缝状。在一些孢子的表面有一层不规则的膜,其上还见到不规则的网状纹饰。这层膜使得孢子外形不甚规则,缝线长度不清楚;特别是从一些刚打开的孢子囊中取出的孢子具有这种结构,表明可能为孢子的周壁。其他孢子可能由于处理过程中遭破坏而失去了这一层膜,只留下了外壁。孢子外壁也有光滑和有颗粒的两种情况。大多数情况下孢子的表面较光滑,在透射光下基本见不到纹饰,在扫描电镜下也是光滑或只有细微的颗粒,使得孢子表面比较粗糙。但在一些情况下,孢子远极面上有较明显的圆形颗粒纹饰,而近极面上有较小的颗粒(邓胜徽和陈芬,2001)。
时代产地:辽宁铁法盆地,小明安碑组;早白垩世。
来源:中国化石蕨类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