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名:Huia recurvata Geng
中文名:回弯先骕蕨
形态描述:主轴直立,长至少17.5cm。有向上变细的趋势,一段10.5cm长的轴其粗度变化为1014mm;远基渐细的趋势不明显,粗6.5~8mm,具两个互生的分枝但不完全,在分枝处主轴加粗不明显,粗6.5~8mm,与侧枝的夹角为锐角,20°~30°。标本表面仅有残余的炭化片,未见任何突起的痕迹。植物体下部的侧枝为二歧式分叉,稍不等;中部侧生分枝形式不明,但明显可见两个侧枝,互生间距6.2cm。能育枝顶部保存完整,至少长12cm。在距基部4cm处不等二叉分枝,其中较粗的分枝为8mm宽,较细的分枝为5mm宽,夹角25°。分枝顶端均着生孢子囊穗,穗长可达6.5cm,宽约1.8cm,向上略变窄,孢子囊个体亦趋见小。孢子囊绝大多数聚集成穗状,但能育区分枝点的下部约7mm处偶见单个着生的孢子囊。孢子囊螺旋排列,通常3列,可能4列(?),数目多达9个,至少3个,向内倒垂着生。囊柄的顶端强烈下弯近180°,长1020mm,宽平均为2.1mm。所有标本的孢子囊的背缘(凸边)都为近轴的,囊柄以10°~30°锐角倾斜地从穗轴上伸出,向上微弯,但有时强烈,上跷部分平行于穗轴。孢子赤道轮廓为圆三角形,直径40~53mm,具三射线,射线长度约为孢子半径的3/4~4/5,孢子表面有瘤状纹饰。不育轴的横切面呈椭圆形,长轴7.5mm,短轴4.5mm;其中,主轴的维管束轮廓近圆形,直径1.6mm;枝迹维管束轮廓椭圆形,长轴1.5mm,短轴0.8mm。植物体的横切面表明维管束中直径小的管胞位于束的中央,向外侧管胞直径渐趋增大,这揭示了木质部束为心始式成熟(耿宝印,1985)。
时代产地:云南文山县古木公社,坡松冲组;早泥盆世。
来源:中国化石蕨类植物
中文名:回弯先骕蕨
形态描述:主轴直立,长至少17.5cm。有向上变细的趋势,一段10.5cm长的轴其粗度变化为1014mm;远基渐细的趋势不明显,粗6.5~8mm,具两个互生的分枝但不完全,在分枝处主轴加粗不明显,粗6.5~8mm,与侧枝的夹角为锐角,20°~30°。标本表面仅有残余的炭化片,未见任何突起的痕迹。植物体下部的侧枝为二歧式分叉,稍不等;中部侧生分枝形式不明,但明显可见两个侧枝,互生间距6.2cm。能育枝顶部保存完整,至少长12cm。在距基部4cm处不等二叉分枝,其中较粗的分枝为8mm宽,较细的分枝为5mm宽,夹角25°。分枝顶端均着生孢子囊穗,穗长可达6.5cm,宽约1.8cm,向上略变窄,孢子囊个体亦趋见小。孢子囊绝大多数聚集成穗状,但能育区分枝点的下部约7mm处偶见单个着生的孢子囊。孢子囊螺旋排列,通常3列,可能4列(?),数目多达9个,至少3个,向内倒垂着生。囊柄的顶端强烈下弯近180°,长1020mm,宽平均为2.1mm。所有标本的孢子囊的背缘(凸边)都为近轴的,囊柄以10°~30°锐角倾斜地从穗轴上伸出,向上微弯,但有时强烈,上跷部分平行于穗轴。孢子赤道轮廓为圆三角形,直径40~53mm,具三射线,射线长度约为孢子半径的3/4~4/5,孢子表面有瘤状纹饰。不育轴的横切面呈椭圆形,长轴7.5mm,短轴4.5mm;其中,主轴的维管束轮廓近圆形,直径1.6mm;枝迹维管束轮廓椭圆形,长轴1.5mm,短轴0.8mm。植物体的横切面表明维管束中直径小的管胞位于束的中央,向外侧管胞直径渐趋增大,这揭示了木质部束为心始式成熟(耿宝印,1985)。
时代产地:云南文山县古木公社,坡松冲组;早泥盆世。
来源:中国化石蕨类植物